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霞
文明之风铸城魂,和谐之曲谱民安。
1995年,嘉峪关市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;2017年,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2020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2025年5月23日,喜讯再度传来:嘉峪关市顺利通过复查,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
骄人的成绩源自不懈地努力。近年来,嘉峪关市紧紧围绕“两区一城一地”发展定位和打造“六个典范”目标任务,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为统揽,带动各项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迈进,城市的颜值更靓、气质更佳、魅力更足,市民文明素质、城市文明程度、社会文明风尚持续提升。
高位推动,上下统筹“一盘棋”
“街道干净整洁、道路四通八达、环境越来越好。”文明城市的成长和成熟,离不开靠前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制度保障。
2024年是全国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承上启下的一年,为更好应对文明创建工作新形势、新任务,在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导谋划部署下,嘉峪关市制定《关于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助力打造民生幸福典范的实施方案》,搭建新的组织机制,为创建工作注入崭新力量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、全程指导文明创建工作,相继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、全市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培训会等,先后调研7次、批示11次,不断为城市文明提升问诊把脉、开药出方。市委常委、各副市长等市级领导结合分工、齐抓共管,给予创建工作莫大支持。市纪委监委、市委组织部联合成立督查组,有效传导工作压力。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,积极谋划创新文明创建工作举措。街道、郊区、公安、城管、住建、市场监管、文旅、教育、房产、环卫等部门认真履职、主动作为,形成全市上下“一盘棋”创建工作格局。
以人为本,擘画民生“一幅图”
全市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,从点滴细节入手,把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、办好惠民实事相结合。
2024年,财政支出的80%投向民生领域,高质量办成21件省市为民实事。全市提前半个月供暖,2次被央视新闻报道;连续30年开展绿化年活动,绿化覆盖率达到41.05%;富强市场、雍和市场等老旧市场设施更新、违建拆除;城市照明、交通信号灯加速更新,充电桩、快递柜等便民服务设施科学布局;入围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百强榜,连续两年获评新华社“最具幸福感城市”,连续三年被人民网授予网上群众工作“民心汇聚奖”……通过深入推进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各项民生工程,市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。
紧扣问题,打通整改“一条链”
全市创建工作突出常情常理、精细精准、可感可亲,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方面面和群众日常生活感触最直接、最深刻的问题,靶向瞄准、精准施策,以专项整改促提升,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日常有感的小事实事,不断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,让每一个群众都放心、顺心、暖心。
优化小区治理。积极打造社会治理典范城市,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完善,党委统一领导、政府依法履责、各部门协同配合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。加快实施老旧小区和社区服务中心改造提升,持续推进“社区花园”“口袋公园”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、非机动车充电端口等建设,2005年以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基本清仓见底。整合重组物业企业,打造“红色物业”品牌,实现物业服务一体化。街道、社区、物业等紧盯居民小区环境卫生、公共秩序、不文明养犬、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,开展拉网式巡查检查,改造提升西域花园、益民小区、广汇小区等,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,生活更加便捷舒适,“嘉和善治”社会治理品牌持续擦亮。
整治集贸市场。市创城检查组会同城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,采取“5+2”、“延时+错峰”、“城管+数字”多元化管理模式,对集贸市场和周边开展多轮次、滚动式督查检查,划定严管街、严管区域,就规范摆摊设点、市容环境秩序等作出进一步要求,发布《关于流动摊点归行入市的通告》,引导流动摊点经营人员进入市场规范、合法经营。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,检查覆盖率100%,持续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。
(下转第三版)